各办公室、教研室:
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学院精神是我院办学理念和精神内涵的集中体现,是学院悠久历史和优良传统的高度凝炼,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激励全体教职员工开拓创新、奋发图强的精神动力。
希望各科室组织全体教职员工广泛宣传、学习学院办学理念和精神内涵,全面领会校训的内涵,将校训作为我部教职工教书育人、干事创业的共同准则,统一思想、规范言行,特别是要把校训、校风、教风、学风和学院精神作为新生入学教育第一课,要做到广为人知,勇于践行,为学院今后的快速发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附:学院办学理念主要内容及含义。
基础部
2019年9月9日
办学理念主要内容
咸阳职院办学理念
校训:厚德强能、育人惠民
校风:求实创新、和谐奉献
教风:精讲多练、言传身教
学风:勤学苦练、砺志成才
咸阳职院精神:艰苦创业、奋进图强
办学理念主要含义
校训:厚德强能育人惠民
“厚德”语出《周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意谓天上的日月星辰在不断运行,君子效法天,就要像天那样运动不息,努力不止;土地的地势厚广,可以承载万物,君子取法地,就要厚积道德,像大地一样深厚广博。心胸宽广,品行端正,品德高尚,谓之厚德。唯有厚德,方能承载天下重任,担负宏大事业。“强能”即强化技能,包括教师的教学技能、专业技能和学生的职业技能、就业创业技能。
高职教育之“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高素质,二是高技能。所谓“高素质”首要的是师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要高。缺失了这一条,高职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只能是会说话的机器。“高技能”是高职教育区别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根本特征之一,决定了其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既不是学术型、工程型人才,也不是具有一般操作技能的技术工人,而是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故“厚德强能”不仅体现了“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指导思想,而且抓住了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根本,具有鲜明的高职文化特征。“育人惠民“,即培育人才,惠泽民众。意在通过规范办学行为,提高育人质量,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帮助学生实现优质就业,同时尽可能降低学生学习成本,减轻家庭经济负担,带动家庭脱贫致富,使高职教育成为一项实实在在的富民、惠民工程。目前,我院学生中,90%以上来自陕西,90%以上来自农村。高职教育作为一种大众化的高等教育类型,理应成为促进劳动就业,从根本上惠及民生、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民生工程。因此,“育人惠民”既体现了高职教育的功能定位,也规定了学院的办学宗旨,反映了学院的办学情怀,是具有咸阳职院特色的理念文化。
校风:求实创新和谐奉献
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从一穷二白中一路走来,发展到今天,成为一所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的高职强院,一靠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二靠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三靠团结和谐、凝心聚力;四靠无私奉献、攻坚克难。“求实创新,和谐奉献”是学院最本质的精神文化特征。“求实”就是讲求实际,实事求是,不弄虚,不作假,不摆花架子,不搞形式主义,一切想法、观念、意识、方法、措施必须紧密联系实际,积极探索和把握高职教育的内在规律,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实实在在的作风,出实招、办实事,破解发展难题,开辟发展新路。
“创新”就是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解放思想,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和陈规陋习,以新视野、新思路、新举措应对新挑战、解决新问题、化解新矛盾,走出一条既符合学院实际,又富有生机和活力的科学发展之路。“和谐”就是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统一而出现的状态,它标志着自然界内部、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诸多元素实现均衡、稳定、有序,相互依存,共同发展。和者,和睦也,有和衷共济之意;谐者,相合也,强调顺和、协调。队伍和谐,则上下同心;上下同心,则无往而不胜。“奉献”就是一种建立在对事业无限忠诚基础上的全身心的付出。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事业要发展,都离不开奉献精神。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建院以来,从专业转型到新校区建设,从招生就业的进出两旺到人才培养水平的不断提升,工作中的每一次突破、所取得的每一项成绩,都是全院上下埋头苦干、改革创新、齐心协力、无私奉献的结果。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求实创新,和谐奉献”都是咸阳职业技术学院的建院、立院、兴院、强院的精神源泉,是必须始终坚持和弘扬的精神文化。
教风:精讲多练言传身教
“精讲多练,言传身教”是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在教育教学领域的具体体现。高职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个基本特点是理论必需够用,重在实践技能。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就是理论教学要尽可能地“精”——删繁就简,突出重点,精选内容,要言不烦,切忌长篇大论、纸上谈兵。要着眼课程的实践性、应用性,为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练”的机会,让学生在大量的实际操练过程中,掌握要领、把握规律、提高技能。
“言传身教”一面口头上传授,一面行动上以身作则,指言语行为起示范作用。故教育者既需“言传”,更需“身教”;“言传”与“身教”相济而行,“身教”胜于“言传”。“言传”借以表达“身教”的内涵;“身教”是对“言传”内容的实践,二者是以“声”作则与以“身”作则的对立统一。对于教师来讲,其一言一行都时刻在向学生“说话”,都在对学生的理想信念、人生态度、价值取向、道德品质、知识学养、技术技能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故“言传身教”不但是对育人规律的遵循,也对加强教师师德修养提出了明确要求。
学风:勤学苦练砺志成才
倡导“勤学苦练,砺志成才”的学风,体现了对高职院校学生成长成才规律的深刻把握和对学生职业素质教育的理性认识与本质思考,具有鲜明的职业文化特征。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高技能人才。要成为高技能人才一需有“知”——基本原理、基础理论;二需有“行”——过硬的实践能力。“知”而不“行”则虚;“行”而不“知”则浅。唯“勤学”而后可“多知”;唯“苦练”方可能“力行”。知行合一、知行并进是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基本途径。
“砺志”,即磨砺意志。“砺”, 本义为磨刀石,晋人郭义恭《广志》曰:“砺石出首阳山,有紫、白、粉色。出南昌者最善。”引申为磨、磨砺、磨炼。《史记·伍子胥列传》:“胜自砺剑”。学生要“成才”,要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成就一番事业,难免会遇到种种困难、挫折和考验,没有坚强的意志不行。“志”是一种情商,是一种品格,是成就事业必须具有的基本素质。所谓“砺志” 就是要求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不断磨砺自己的意志,激活生命的能量,唤醒内在的创造力,经得起各种挫折和考验,为将来成就事业做好精神准备。
学院精神:艰苦创业奋进图强
“艰苦创业,奋进图强”是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从母体中带来的精神财富,并在新的历史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继承和发扬。一方面,学院前身具有近八十年办学历史,之所以能够饱经沧桑,一路从艰难困苦中顽强走来,靠的就是艰苦创业,靠的就是奋进图强。另一方面,学院成立后,这种历史文化的精髓又被成系统地带入,成为学院战胜重重困难,度过一次次危机,一步步成长壮大,实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精神法宝。创业无止境,奋斗无穷期。在学院今后发展的征途中,仍然会面临这样那样的难题和挑战,仍然需要把“艰苦创业,奋进图强”作为立院之本、发展之基。第六节 院徽以学院中、英文名称和向前跨越的人形构成一圆形图案。圆形代表团结,凝聚;开放寓意开门办学,注重与外界的合作与交流;向前跨越的人形由学院英文名首写字母“xvTc”变化组合而成,体现 “以人为本”的办学理念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主色调选取蓝色,则体现博大、科学、理智和永恒。既彰显着学院继承传统优秀文化,又体现着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