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师资力量
(一)基本情况一览表
姓 名 |
出生年月 |
性 别 |
职 称 |
学 历 |
鱼国超 |
1952年6月 |
男 |
副教授 |
大 学 |
王春霞 |
1965年5月 |
女 |
副教授 |
大 学 |
王云青 |
1956年9月 |
男 |
副教授 |
大 学 |
张敏利 |
1967年10月 |
女 |
讲师 |
大 学 |
魏 敏 |
1977年6月 |
女 |
助教 |
大 学 |
邓海燕 |
1977年11月 |
女 |
助教 |
研究生在读 |
马郁 |
1981年11月 |
女 |
助教 |
研究生在读 |
(二)教师梯队建设问题
大学语文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合理,50岁以上2人,30-50岁4人,30岁以下1人。职称结构合理,副教授3人,讲师1人,助教3人。在教师队伍建设方面,分别要求:老教师重点是不断总结经验,深入钻研教材中的学术问题;中年教师重点是在现代化教学手段使用和教学方法创新改革方面;青年教师重点是学历提高和提高驾驭课堂教学能力。
(三)课程负责人:

鱼国超
(四)主讲教师
1、王云青 男,1956年生,陕西乾县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师范教育系语文教研室专职教师,中共党员,中文本科学历,文学副教授、陕西省普通话测试员。1983年参加工作,先后在乾县临平高中、乾县二中、乾县师范学校任语文教师。承担过多门课程教学,近几年主要讲授《大学语文》课。发表教学论文7篇,参编中学语文教材一部。2007年评为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优秀教师。2008年评为学院“双师素质型教师”
2、 王春霞 女,1965年出生,陕西旬邑县人。1982年毕业于旬邑中学,1986年陕西师范大学中文系。1986年—2005年在彬县师范学校任教2005年—2010年在咸阳职业技术学院工作。1993年,获得彬县师范学校青年教师赛教一等奖;2003年,被评为彬县师范学校优秀教师;多次获得普通话演讲比赛优秀指导老师奖;2003年、2004年、2005年连续三年年终考核为优秀;有多篇论文公开发表;所带课程一直以来学生满意度在85﹪以上。
3、张敏利 女,1967年10月出生。1986年7月参加工作,大学学历,讲师。工作以来,一直在教学的一线工作。1986年7月至1992年5月在旬邑太峪中学、职田中学任教。1992年6月至2005年9在咸阳渭滨中学工作。1995年9月至2005年8月在咸阳市体育运动学校工作。2005年9月四校合一以后,在师范教育系任教。从教二十几年来,思想上有高尚的品德修养,工作上总是一丝不苟。任劳任怨,勤谨敬业,成绩突出。论文《浅谈现行体育运动学校语文教材存在的问题》荣获2004年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论文三等奖。2005年四校合一后,在新学校继续努力工作,圆满地完成了各项教学工作任务,同时在赛教、说课中也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五)团队其他教师
魏敏 女,1977年6月出生。于1996年考入宝鸡文理学院中文系,2000年获本科毕业证书和文学学士学位;2000年大学毕业到乾县师范学校任教,曾在2001年在西北大学研究生班进修一年。现任语文教研室副主任,语文教研室骨干教师。工作以来,先后教授过《现代汉语》、《阅读与写作》、《美学》、《儿童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大学语文》等课程。现主要承担初等教育文科专业《中国现当代文学》和高职表演艺术和电脑艺术班的公共必修课《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工作。
邓海燕 女,1977年11月出生,1999年7月毕业于咸阳师范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1999年7月参加工作,在咸阳金山子校任教,2002年10月调入咸阳体育运动学校任教,2001年9月考入陕西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2004年毕业,取得学士学位。2005年在咸阳职业技术学院任教至今,担任语文教研室专业教师,主要担任《儿童文学》,《大学语文》的教学工作。2010年3月考入西北大学高校教师古代文学专业,正在攻读中。
二、《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 |
非文科方向高职各专业 |
适用层次 |
高职 |
课程类别 |
公共基础课 |
开设学期 |
一学期 |
总学时 |
64学时 |
编写人员 |
鱼国超 |
审核人员 |
魏 敏 |
编审日期 |
2009.11 |
(一)课程说明
1、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是面向高职院校非文科类方向各专业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文化课,它具有很强的知识性、人文性和应用性。它的作用在于训练学生的思维、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底蕴、增强职业适应能力。
2、课程教学的目标
《大学语文》教学目标是在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阅读、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习和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所需的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接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3、课程内容结构
《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由“名作赏析”和“人文知识”两个模块分正副线交织而成。正线为“名作赏析”,按作品的思想内容分专题设章编排;副线为“人文知识”,是按不同内容分设在各章之后。
“名作赏析”是知识模板,“人文知识”为职业模板。知识模板在于提高学生语言文化底蕴,职业模板意在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4、教学时数安排
章(节) |
教学内容 |
总学时 |
理论学时 |
实践学时 |
第一章 |
品格与胸怀 |
6 |
5 |
1 |
第二章 |
为政与爱民 |
6 |
5 |
1 |
第三章 |
社会与民生 |
6 |
5 |
1 |
第四章 |
人生与世态 |
6 |
5 |
1 |
第五章 |
亲情与人性 |
6 |
5 |
1 |
第六章 |
婚姻与家庭 |
6 |
5 |
1 |
第七章 |
胜景与情志 |
6 |
5 |
1 |
第八章 |
怀古与咏史 |
6 |
5 |
1 |
第九章 |
传记与轶事 |
6 |
5 |
1 |
第十章 |
论文与品艺 |
6 |
5 |
1 |
第十一章 |
人文知识 |
4 |
2 |
2 |
5、建议教材与参考书
建议使用陕西师大出版社出版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规划创新教材《高职实用语文》。
实用参考书:
1、《中国古代文学》袁行霈 主编 高教出版社出版
2《中国现当代文学》于非 主编 高教出版社出版
6、考核模式
课程考核:考试与考核相结合。
课程成绩=平时作业20%+情意态度20%+期末考试60%
(二)课程内容
1.基础模块——名作赏析
【教学要求】
(1)使学生接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2)学习古今中外各类文体的表达技法,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
(3)通过分析鉴赏各类作品,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丰富文化知识,培养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能力。
(2)训练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内容】
第一章 品格与胸怀
(1)《先秦诸子语录》 孔子等
(2)《定风波》 苏 轼
(3)《橘颂》 屈 原
(4)《西风颂》 雪 莱
(5)《秋夜》 巴 金
第二章 为政与爱民
(1)《祖国啊我可爱的祖国》 舒 婷
(2)《古风二首》 李 白
(3)《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
(4)《摸鱼儿》 辛弃疾
(5)《谏逐客书》 李 斯
第三章 世态与民生
(1)《小雅·采薇》 《诗 经》
(2)《月牙儿》 老 舍
(3)《把路走绝》 乔 叶
(4)《黛玉焚稿》 曹雪芹
(5)《燕歌行》 高 适
第四章 人生与世态
(1)《贫女》 秦韬玉
(2)《锦瑟》 李商隐
(3)《沙滩上的足迹》 茅 盾
(4)《钱》 梁实秋
(5)《心灵的灰烬》 傅 雷
第五章 亲情与人性
(1)金缕曲·赠梁汾 纳兰性德
(2)雨巷 戴望舒
(3)大堰河——我的保姆 艾 青
(4)哭小弟 宗 璞
(5)捡麦穗 张 洁
第六章 婚姻与家庭
(1)《蒹葭》 《诗经》
(2)《长恨歌》 白居易
(3)《沈园二首》 陆游
(4)《伤逝》 鲁 迅
(5)《与妻书》 林觉民
第七章 胜景与情志
(1)《春江花月夜》 张若虚
(2)《阳关雪》 余秋雨
(3)《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朱自清
(4)《登楼赋》 王 粲
(5)《秋色赋》 欧阳修
第八章 怀古与咏史
(1)《西塞山怀古》 刘禹锡
(2)《咏史二首》 左 思
(3)《再和明妃曲》 欧阳修
(4)《道士塔》 余秋雨
(5)《法门寺》 季羡林
第九章 传记与轶事
(1)《明湖居听书》 刘 鹗
(2)《华盛顿的选择》 傅国涌
(3)《垓下之围》 司马迁
(4)《登西台恸哭记》 谢 翱
(5)《世说新语》 刘义庆
第十章 论文与品艺
(1)《论古希腊雕塑》 丹 纳
(2)《文学的趣味》 朱光潜
(3)《李凭箜篌引》 李 贺
(4)《人间词话(节选)》 王国维
(5)《二十四诗品(节选)》 司空图
2.职业模块——人文知识
【教学要求】
(1)了解古代文学、现代文学概略,提高学生文化素养。
(2)了解职场口语、礼义常识、地域民俗、中外节日,增强社会适应能力和职业综合能力。
(3)掌握行政公文、事务公文、等常用文体知识,提高办事能力和行政管理能力。
【教学重点】
传授职业文化知识,培养职业综合素质。
【教学内容】
职场口语知识
交际礼仪知识
节日民俗知识
求职禁忌知识
职业文书知识
(三)课程实施与建议
1、教学时数分配
(1)基础模块
名作赏析共10章内容,讲读20篇课文,安排42课时,学生自读30篇,安排10课时综合实践活动。
(2)职业模块
五个人文知识短文,共安排10课时讲读,4课时综合实践活动。
2、教学建议
《大学语文》在教学过程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中要以人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要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心理,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2)要把语文的学习与学生的从业,创业相联系,创设与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树立从业创业的自信心。
(3)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要充分运用语文课中的人文精神因素,熏陶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四)考核与评价
1、考核的目的
《大学语文》的考核不仅是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更重要的是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有效的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尤其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2、考核的原则
(1)全面性原则。在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评价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的评价。
(2)多样性原则。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考试与考核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作业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逐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3)多元性原则。要把任课教师评价与班主任老师评价相结合,把教师评价与学生个人评价相结合,把学生自评与他人互评相结合。
(4)发展性原则。要改变一次考试定优劣的终结性评价,既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看学习过程,还要看学习的方法,更要看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三、 课程标准
学 时:72学时
适用专业:除初等教育(文)以外其它所有专业
(一)课程概述
1、课程性质地位
“大学语文”是面向我院除初等教育(文)以外其它所有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文化必修课程。
教育部高教司《大学语文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指出;“在全日制高校设置大学语文课程,其根本目的在于: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基础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高质量人才。”应该说,《大学语文》课程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问题,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文化建设大业。作为一门高职教育的基础性学科,大学语文对学生思维训练,情操陶冶,提高文化底蕴,增强职业适应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对于学生学习其它专业课起着支撑和保障作用,随着社会对人才素质的综合要求,这种基础作用也将更大。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形象思维与口头表达交流及写作在内的基本能力,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大学语文应充分发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适应当代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日益交叉渗透的发展趋势,继承祖国的悠久文化传统,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具有较高文学素质的人才,在大学生的道德教育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
2、课程基本理念
本课程注重语文教学的语言性、文学性和人文性三大知识维度,强调广大学生读、说、写三大能力板块的优化组合,文学气息和人文意识浓厚,融思、想、识、趣,听、说、读、写为一体,教学相长,寓教于乐。
3、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的设计思路是由“名作赏析”、“人文知识”“语言知识”三大块组成。“名作赏析”,按作品的思想内容分专题按章编排;“人文知识”和“语言知识”是分两编按章编排。
“名作赏析”是基础模板,“人文知识”和“语言知识”是职业模板。知识模板在于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化底蕴,职业模板意在提高学生的职业适应能力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大学语文》的教学目标是,在中学语文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阅读、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习和掌握日常生活和职业岗位所需的文化知识,提高科学文化素养;指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养成自学和运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积累语言,接受人类优秀文化的熏陶,提高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个性,形成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的就业和创业奠定基础。
2、具体目标:
(1)知识与技能
注重语言性、文学性和人文性三大知识维度,强调广大学生读、说、写三大能力板块的优化组合。
(2)过程与方法
第一在教学理念上,注重从一开始就培养学生自觉的语文意识和语文情怀,让他们认识到语言不仅仅是交往工具,而且是同世界有着隐秘关联的文化载体,是海德格尔所说的“存在的家”,进而唤起学生对语言的尊重与热爱,此乃大学语文进行自我突围的根基所在。
第二在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选取上,将时代性和世界性作为两个重要的元素带入其中,尽力避免以往那种明显的厚古薄今、厚中薄外的思维模式,大胆引进贴近现代、当代生活的作品,尽可能地避免教材滞后于时代的被动状态,以便更好地同学生的生存情绪搭界,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带领他们进行古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相互观照,引导他们进入更加深远广袤的精神领地。
第三在教学模式上,可以将单篇教学和专题教学结合起来。一个好的专题不仅可以将更多信息带入课堂,而且可能会让许多作品焕发新的意义,进而扩大其可释空间,增益其艺术魅力,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其认知视野和理解空间,并且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如果专题与专题之间衔接得好,更会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四在教学手段上,普及多媒体教学是大势所趋,而适当地引进电影、动漫等当代流行的艺术语言则会与文学作品构成巨大互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导学生感受、领悟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而引领学生追问生存的意义和存在的真相,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倡导学生的独立精神与合作意识,培育和滋养其健全的人格与社会关怀意识以及社会责任感。
(三)内容标准
1、课程内容
根据课程目标和学生的职业能力要求,我们把《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为“基础板块”和“职业板块”两大部分。
基础板块为名作赏析,这部分内容涉及古今中外名作名篇,就文体而言包括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各类体裁;就内容而言包括反映读书、励志、爱情、咏史、怀古、咏物、登临、悼亡、亲情、友情、思乡怀归、游子思妇、哲理人生、山水田园、民生疾苦、倡廉刺贪等。
职业板块包括 人文知识和语言知识两大内容,包括职场口语、交际礼仪、节日民俗、文书写作和语言修辞等。
《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力求从语言性、文学性和人文性三大维度以及读、说、写三个方面入手,系统拓展学生的语文素质。
《大学语文》的教学内容要不断更新,不断推陈出新,以切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读、说、写的分配比例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整体上应具有系统性、立体化、大信息的特点。
2、 学习单元设计
鉴于本课程教学内容更新速度较快、教学设计调整幅度较大的特点,此处暂且只举几篇作为案例参考。
单元名称 |
学习目标 |
学习模块 |
教学设计 |
课时 |
知识内容和要求 |
技能内容和要求 |
第一章品德与胸怀 |
理解作品思想
内容和艺术特
点,体会作者
所表现的品德
和胸怀。了解
庄子文章特点。 |
培养阅读理解
能力和分析鉴
赏能力。能够
读懂《秋水》。 |
1.秋水
2.定风波
3.西风颂
4.秋夜 |
作者简介
作品分析
诵读作品
特色总结 |
4 |
第二章读书与励志 |
理解作品思想
内容和艺术特
点,体会作者
刻苦学习的精
神。 |
学习散文的组
材方法和语言
特点。 |
1.爱尔克的灯光
2.读《山海经》
3.进学解 |
了解作者
理解作品
总结特色
思考练习 |
4 |
第三章为政与爱民 |
理解作品思想
内容和艺术特
点,体会作者
为政爱民的思
想。 |
学习诗词的表
现手法以及《
战国策》写人的
方法。 |
1.祖国啊我亲爱
的祖国
2.冯谖客孟尝君
3.摸鱼儿
4.燕歌行 |
了解作者
理解作品
总结特色
思考练习 |
4 |
第四章世态与民生 |
理解作品所表
现出的众生百
相和世态人情
了解《诗经》
的特点。 |
掌握作品的语
言特点和艺术
手法。 |
1.采薇
2.月牙儿
3.把路走绝 |
教师讲授;
学生朗读
课件演示 |
4 |
第五章亲情与人性 |
理解作品所表
现出的亲情和
人性。 |
掌握悼念文章
和书信散文的
特点。 |
1.大堰河——我的
保姆
2.哭小弟
3.雪花的快乐 |
教师讲授
音频播放
学生诵读
艺术总结 |
4 |
第六章婚姻与家庭 |
理解作品所表现
的纯洁而高尚
的爱情观。 |
掌握白居易诗
歌的艺术特点。 |
1.我愿是急流
2.长恨歌
3.伤逝 |
分析鉴赏
朗诵体验
习作训练 |
4 |
第七章胜景与情志 |
理解作品寄情
山水,热爱自然
的思想。 |
学习触景生
情、借景抒
情、情景交
融等写法。 |
1.春江花月夜
2.登楼赋
3.秋色赋 |
作者简介
分析鉴赏
朗读背诵 |
4 |
第八章怀古与咏史 |
理解咏史作
品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的
特点。 |
学习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的艺
术表现手法。 |
1.咏史
2.西塞山怀古
3.道士塔 |
题材介绍
作品赏析
问题讨论 |
4 |
第九章传记与轶事 |
理解作品人物
所表现的精神
风貌。 |
学习人物传记
的写法。 |
1.傅雷传
2.垓下之围 |
作者简介
人物分析
问题讨论 |
4 |
第十章论文与品艺 |
理解和掌握
文学理论的
特点。 |
学习品味语言
的方法,欣赏诗
歌的方法以及
精炼为文的方法。 |
1.论古希腊雕像
2.文学的趣味 |
阅读作品
分析理解
讨论总结 |
4 |
职场口语与礼仪常识 |
学习职场交往
和礼仪常识。 |
掌握口语表达
方法和礼仪要
求。 |
1.专业口语
2.礼仪常识
3.节日民俗。 |
理解教材
技巧练习 |
4 |
文书写作与语言修辞 |
掌握常用文书
的写作特点和
语言修辞要求。
|
学习常用文书
的写作方法和
语言修辞的方
法。 |
1.常用文书
2.语言修辞 |
知识学习
技法训练 |
4 |
(四)课程实施与建议
1、教学时数安排
(1)基础模块:名作赏析共10章内容,讲读20篇课文,安排50课时,学生自读40篇,安排10课时自学和综合实践活动。
(2)职业模块:人文知识和语言知识,共安排8课时讲读,4课时综合实践活动。
2、教学建议
《大学语文》在教学过程要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中要以人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语文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
(1)要了解高职学生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心理,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要努力营造民主,和谐,愉快的学习氛围。
(2)采用课前预习,课上答疑,重点讲解,课外阅读背诵的系统学习法。
(3)精讲与指导泛读相结合,使“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相结合,“课本阅读”与“拓展阅读”相结合。
(4)要把语文的学习与学生的从业,创业相联系,创设与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树立从业创业的自信心。
(5)重视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要充分运用语文课中的人文精神因素,熏陶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6)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现代教育技术,丰富语文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
3、考核与评价
(1)考核的目的
《大学语文》的考核不仅是检测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更重要的是为教师和学生提供反馈信息,有效的促进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尤其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发展。
(2)考核的原则
全面性原则。在对学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评价的同时,要注重对学生学习态度,学习习惯等的评价。
多样性原则。要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如考试与考核相结合,课堂学习与课外作业相结合,理论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逐步建立学生的发展性评价体系。
多元性原则。要把任课教师评价与班主任老师评价相结合,把教师评价与学生个人评价相结合,把学生自评与他人互评相结合。
发展性原则。要改变一次考试定优劣的终结性评价,既要看学生的学习成绩,又要看学习过程,还要看学习的方法,更要看学生的创造性潜能。
(3)考核的方法
在总结过去开卷、闭卷考试经验的基础上,探索灵活生动、受学生欢迎,又能反映学生真实水平,且能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考试方法。将期末考试与平时练习、作文成绩、课堂提问成绩按适当比例综合。积极建设大学语文试题库。
4、教材编写建议
本课程使用马兆勤主编的《高职实用语文》教材。我们现在正在编写最符合我院学生教学要求、突出我院教学特点的《高职语文》教材以及相应的《教学参考资料》
5、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大学语文》课程已被我院批准为院级重点课程,现正在建设之中,网络教学资料正在建设之中。
6、教学保障条件建议
教师办公室电脑、移动硬盘等配备应该齐全,教室的多媒体教学仪器和设备需要不断更新。
(五)其它说明
附录
1、 资料目录:
《中国古代文学史》
《诗论》
《中国哲学简史》
《论语今读》
《李商隐诗选》
《镜与灯》
《文学理论》
《美的历程》
《中国词史》
《人间词话》
《诗论》
《海德格尔选集》
《中国现代文学史》
《徐志摩传》
《中国当代文学史》
《十作家批判》
《中国当代社会阶层分析》
《新词词典》
2、相关教材
《大学人文读本》夏中义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大学文学》钱理群等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
《大学文学》徐中玉等编华东师大出版社2009
3、相关教学研究文献
《语文突围与人文突围》吕永林《光明日报》2004.12.21
《“大语”何为》吕永林《第九届全国大学语文年会论文集》2005.03
《理工科高校母语教育省思》吕永林《语文文字周报》2005.8.23.
《〈大学语文〉遭遇历史性尴尬现象透视》福建行政学院黄金海第十届全国大语学术年会论文2004年11月19日
《“大学语文”的尴尬根源和改革出路》李景强《中华读书报)2003年8月21日
《对〈大学语文〉教材的认识与思考》东南大学人文学院田兆耀《中国大学教学》2002年第12期。
《试论大学语文教学中的德育与美育》大理学院文学院贾雪仙第十届全国大语学术年会论文 2004年11月19日
《大学语文课程定位与人文素质教育》广东湛江海洋大学文学院罗毅第十届全国大语学术年会论文 2004年11月19日
《对新时期大学语文课程的思考》广西民族学院陈遗勋第十届全国大语学术年会论文 2004年11月19日
《文化素质教育与人才成长》国家教委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6
《大学语文与素质教育》徐同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1
《大学语文研究集刊》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大学语文”的教学困扰和改革尝试》温儒敏《中华读书报》2003年6月18日
《架设语文与艺术教育的桥梁》宜昌二中李伟杰
《重视塑造国家文化形象》李怀亮《文艺报》2003年1月25日
《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王岳川《问题》2003年第1辑和《科学与中国人》2003年第1期
《图象社会与文学未来》彭亚非《文艺理论》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2003年12期
编制人:鱼国超
系部负责人:赖展翅
编制单位:语文教研室
四、课程特色
本课程在教材内容上一改过去单纯选文的编排体例,并增加了一些有利于提高学生职业适应能力的人文知识。
本课程在教学上的最大创新点在于一改过去“教师讲——学生听”的单纯讲析式教学模式,变为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学习模式,而且不同文章体裁,不同教学内容运用教法不同。
同时,我们把语文知识教学、语文能力训练与各种语文活动相结合,用教学指导活动,以活动促进教学,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例如在课堂进行知识文化教学,在课外组织学生开展各种语文活动,如诗文朗诵比赛、普通话演讲赛、辩论赛、文学创作大赛以及文学讲座、读书报告等活动,注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五、课程的建设
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要建成一个典范的,优质的示范性精品课程。
2009年下半年将课程培养方案上网;
2010年上半年将该课程的教材建设情况上网;
2010年下半年将课程的方法改革情况上网。
三年内全程授课录像上网时间表
2009年下半年至少有一人的教学录象上网;
2010年上半年上网教学录像至少达2人;
2010年下半年全部课程承担人的教学录象上网。
六、教学方法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和课程体系改革
《大学语文》课程的教学内容以体现语言性、文学性、人文性和实用性为特点。因此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遵循语文教学规律,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教学以人为本,探索富有实效的教学模式,大力改进教学方式、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学生语言应用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们将对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进行以下改革:
1、教材选用和教学内容选取,要注重其时代性和世界性。尽力避免以往那种明显的厚古薄今、厚中薄外的思维模式,大胆引进贴近现代、当代生活的作品,尽可能地避免教材滞后于时代的被动状态,以便更好地同学生的生存情绪搭界,唤起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带领他们进行古典与现代、中国与世界的相互观照,引导他们进入更加深远广袤的人文精神的领地。
2、大学语文教学要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教师要深入了解高职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心理,关注他们的学习需求,要把语文的学习与学生的从业、创业相联系,创设与职业工作相近的情境,帮助学生认识语文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作用,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树立从业创业的自信心。
3、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使课程的设置合理而有效,能切合高职生的实际,使《大学语文》课程从课堂上走出来,让学生学以致用。课程体系的改革可以进一步优化课程资源,将高质量的名家名篇呈献给学生,进而陶冶学生的情操,使学生在课堂上感受美,体验美,在以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也会进一步的追求美,为自己以后的人生经验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大学语文》的教学方法是以加强语文知识教学为主要内容,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和人文精神为重点,突出方法的针对性、启迪性和有效性。在以后的教学活动中,我们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将进行以下改革:
1、进一步优化教学模式,努力探索问题带动教学和专题研究教学模式。一是要打破传统的教师讲授模式,根据不同教学内容设计问题,学生围绕问题学习作品,然后讨论探究,达到共识。二是要针对某一作家或某一文学体裁进行专题文学研究。让学生带着专题走出课堂,查阅资料,深入学习,加深认识。这样不仅可以将更多信息带入课堂,而且可能会让作品焕发出许多新的意义,进而扩大其可释空间,增强其艺术魅力,同时也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扩大其认知视野和理解空间,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
2、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努力采用多媒体教学,适当地引进电影、动漫等当代流行的语言艺术手段,增强其教学的情境性和感染力。同时充分利用网络信息,丰富语文教育资源,优化教学环境,提高教学质量,力争将《大学语文》建设成省级精品课程。
七、 实践活动
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我们重视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活动,感受知识,运用知识,强化能力。其主要实践活动有:
一是文学创作。我们根据单元或阶段教学重点,定期布置学生创作练习。
二是课外兴趣小组活动。如读书会、朗诵会、辩论会、演讲赛、写作成果展示等。
三是毕业论文的设计。指导学生选题、选材、组织结构、选择例证方法。
四是进行社会调查。撰写调查报告、人物传记、新闻特写、通讯报道等。
这些灵活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巩固了语文知识,提高了语言运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