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7月11日至18日,我参加了由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上海)举办的《大学语文》师资培训班的学习,有机会参加这样一个暑期培训,足见我院领导对语文课程的重视。本次培训,能够亲耳聆听方智范、谢海泉等几位专家、教授的讲座,能够亲耳聆听几位大师的教诲,能够和来自全国的从事大学语文教学的同仁进行交流,是一件非常幸运的事。通过培训使我对如何开展《大学语文》教学,在学科定位、教学理念、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等方面,均得到极大的启示。使我能够站在一个较高的平台上来反思自己的教学工作。虽然培训只有短短的一周,但是它带给我的思考将是长久的。培训班在我的心中种下了“精品”的种子,我将把这种自觉的意识回到教学岗位。下面我就本次培训学习,做一个深刻全面的总结。
一、本次培训带给我耳目一新的教学新思维。
此次培训班的课程安排紧凑,共有六位专家为学员授课,上海商学院院长乔刚为师资培训班举行了开学典礼,并作了学术报告。乔刚院长从高等职业院校公共文化课程的定位;适应公共文化课程定位的执教者问题;社会企业对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寄语;改革公共文化课程的教学策略与方法四个方面有点有面地分析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普遍存在的一些问题,并以大学语文为例列举了公共课应该如何为专业课服务的实例,使人受益匪浅。冯伟国院长则从澳大利亚职业TAFE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国外高职教育的先进理念,与我国现阶段人才培养相比较,应该吸取的经验。该讲座事例生动,语言幽默,理论阐述深入浅出,整个过程充满了愉快和享受。上海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谢海泉以自己学院语文课程改革为例,生动地诠释了语文课程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从局部的变革,到教材的创生,以“艺术人文”+“实用写作”的课程框架,顺利开启了语文课程改革的创新之旅。其他几位教授分别从不同的角度(诗词鉴赏、散文欣赏等)作了专题讲座,让学员们充分领略了专家讲课的风采,特别是华东师大的方智范教授的《中国古代诗词教学新视野》带领我们进入了一个全新的诗词领域,用新的理论从新的角度来论述了欣赏古代诗词的技巧,令人耳目一新,备受感染。
2006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全体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 高校语文课写入国家文化发展纲要,这是前所未有的,体现了党和国家的重视。大学语文名誉会长徐中玉先生指出:大学语文是实现通才教育的基础。大学语文课程是实现这一终极目标的最有利的载体。文学是用语言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的,是人类精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映射出人类塑造自身、完善自身的轨迹。语文就应通过语言这个媒介探求文学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文学,提高教育对象的人文素质,使我们的学生变成历史意义上、文化意义上、情感意义上、道德意义上的人,从而使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能长久立于不败之地。
二、高职大学语文必须具有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的教学特点。
(1)教材的变革。这次培训给我感触较大的一点是上海工艺美术学院教授谢海泉的教材改革。他的《高职语文》(艺术类专业)教材针对当前国内艺术类高等职业院校缺少较为适用的语文教材的现状而编写,从内容到结构,都进行了全新策划,调整了以往教材按“文体、文选”编排的样式,改为按照艺术创造的一般过程和艺术创造者的必要素质来建构。例如,他选编了铁凝的《罗丹之约》和冯骥才的《傲徕峰的启示》,让学生感知调整观察角度的重要;选编吴冠中的《且说黄山》和赵丽宏《流水和高山》,以调动学生对自然以及文学和音乐的想象力;选编陈从周的《说园》和张抗抗的《诗意的触摸》,旨在培养学生对美的造型的感悟力;将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余光中的《听听那冷雨》同宗白华先生论“意境”的名篇汇编在一起,目的是使学生对意境能有深切的体会。编苏轼和李清照的词作,要学生能“把诗情读出来”;选朱自清的《“月朦胧,鸟朦胧,帘卷海棠红”》,引导学生能“把画意说出来”。年轻的学子在学习艺术设计时,通过学语用文与艺术亲密接触,既能领略“艺之魅”,又会加深感受“文之美”、“文之助”,丰富人文修养。可见,为专业培养目标服务首先是从改革教材入手,针对不同的专业编写不同的教材,使学生有本可依,有据可寻。
(2)讲法的变革。以《大学语文》中的《郑伯克段于鄢》为例,若教学对象为经济类专业的学生。《郑伯克段于鄢》可以设计为:①本文写作材料的剪裁特点是什么?(写作、概括能力); ②本文主要人物的形象特征是什么?(与人打交道要善于观察各色人等);③举例说明细节描写对人物形象刻画的作用。(细节决定成败);④《左传》善于写战争,试归纳其写作特点。(概括、总结的能力)。在本科院校讲更多的是人文类的东西以及写作方面的东西,而高职不一样,首先由语文入手,必须具有课程特点,此外所讲的四点与未来学生的岗位、学生的发展是有关系的,这就是“融入了专业元素”——即作为商贸类的学生重点考虑的专业元素有:写作艺术、处事艺术、说话艺术。这种“融入专业元素”的教学法需要教师自身一定要具备较高的人文素养。
三、高职大学语文的传授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
这次培训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华东师范大学的方智范教授。他儒雅的形象,深厚的文化底蕴、独具特色的分析角度、张弛有度、精辟优美的语言表达,使我深深折服于大家风范。这样的讲课我相信任何层次的学生都会欢迎的。特别是他讲“语文要重视对作品本身的理解,不能堆砌文学史、背景、前人评价。要教出自己的品味、特色和理解。教师对文本解读的水平决定了这门课能不能吸引学生”,这段话我非常赞同也深有体会。我们有的教师在讲授《大学语文》时都是按部就班:先讲文学史、背景、作品分析(而且大都是别人的感受),底气不足,语言苍白、观点平淡,连自己都没有感染的东西如何能感染学生?所以一位好的语文老师必须具备丰富的文化底蕴,深刻的人文精神,经典的文学作品感动你,你要用自己精彩的讲解感动学生,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所有大学语文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充实自己人文知识最有效的途径就是“经典阅读”,有计划、有选择地进行阅读是一个教师尤其是大学语文教师的必修功课,朱永新先生认为:一个人精神的发展史,就是他的阅读史。经典作品能经受时间的考验而历久弥新,并最终成为我们精神的源泉。而且经典作品还以经典的方式触及、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的基本问题,其深度和广度为后世难以超越,并给人以永恒持久的魅力。经典作品能给人关于全部人类文明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和文化,给人以丰富的人生体验。因此,阅读经典无疑成为我们涵养人文的最佳途径。阅读是教师的立身之本,只有爱读书的老师课堂上才能左右逢源,如鱼得水,只有爱读书的老师才能体验阅读的甘苦,才能和学生产生心灵的共鸣!
大学语文教师应该牢牢树立“情感育人”的教学理念。人文主义强调情感的重要性。教育过程应当是师生之间的和谐共处和交互影响的过程, 是心灵的相遇和思想的沟通。因此,教育学生要“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教师人文素养主要内涵之一是人文情感或人文情怀,拥有真诚的情感并使之自然地流露而产生理想的情感教育效果。 如果一位教师不具备人文情怀,在教育过程中只表现出理性和冷漠,教育就会演变为机械的“说教”和缺乏人情味的“管教”,从而受到学生的排斥。因此,教师特别是大学语文教师应当具有崇高的品德、 美好的心灵,具有对学生的未来命运及人生幸福负责的教育责任感,在语文教育过程中能够通过优美的文学作品播撒爱心、真情关怀每一位学生, 让学生的心灵得到阳光雨露的滋润,只有牢牢树立“情感育人”的教学理念,把学生作为一个独立、完整的个体去理解他、引导他、关爱他、教育他,那么这样的老师一定会是受学生欢迎的老师!
四、几点思考:
为了帮助学生发展特长,在每一类学科中均设立一定课时的高等级选修课,培养一部分专长生。例如,可以对全院学生开设“综合语文”公共基础课(包括文学欣赏、口才和应用写作知识及技能),这有培养学生做人素质和做事能力的综合作用。进行部分内容的示范性教学。注重指导学生自学,通过严格考试和改革考试内容与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充分利用课外时间进行自学,提高素质。再适当开设若干课堂的专门选修课,如“普通话达标培训”、“应用写作”、“文学欣赏”、“名著导读”、“演讲与口才”等。一年后进行语文水平测试。测试合格者授予学分和等级证书,不合格者要求必修相关课程,进行重点辅导,强化自学,来年再考,直到合格为止。鼓励学生参加各类文化活动和向校内外报刊投稿,凡在校外报刊发表文章或获得论辩、演讲等校级以上奖项者,免试授予语文学分和相应的等级证书。目的是使每一个学生都关注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学说普通话,提高审美能力和写作能力。而对少数有兴趣有潜力的学生则通过高级班的培训,每年都能培养出若干口才好,或写作能力强,或文学水平高的学生。
通过这次培训,最重要的是我收获了大学语文教育教学之“道”。尽管由于我个人在学养和教学经验方面的积累还不够深厚,还无法把专家的讲法、讲解直接吸纳到自己的教学实践中,目前也无法达到几位主讲专家的教学境界,但是专家们传达给我的强烈的母语文化意识、务实的精神、探索的激情、建设大学语文精品课程的科学态度,为我树立了一个榜样。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将会把这个宝贵的“道”和自己的实际情况相结合,积极思考科学的教学新理念,探索适合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式。以上是我这次教育部全国高职高专师资培训基地(上海)暑期《大学语文》师资培训班的学习小结,不当之处敬请同行及领导批评指正!
2011年9月1日